返回 林阳自传琴弦上的年轮番外篇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6章 背锅辞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林阳坐在办公桌前,指尖反复摩挲着抽屉里的一条银项链——链身细细的,吊坠是颗小小的月亮,边缘已经有些氧化发黑。这是2013年夏天,他攒了两个月工资给小薇买的生日礼物,当时小薇抱着他笑,说“林阳,你对我真好”,可谁能想到,不过半年,这串项链就成了他心里最不敢碰的痛点。桌面上的搪瓷杯印着“大港化工厂”字样,漆皮掉得斑驳,像极了他这三年被现实磨得七零八落的生活——明明揣着师范大学文学专业的毕业证,却只能在满是粉尘的仓库里核对货单;明明付出了全部真心,却栽在“物质”两个字上;明明想稳定下来,却偏偏成了全公司的“背锅侠”。

    nbsp办公室里静得可怕,只有窗外化工厂的机器轰鸣声断断续续飘进来,往常让他烦躁的声响,此刻却显得格外遥远。三天前那场“批次混装风波”像块巨石,砸破了他勉强维持的平静——下游客户带着混装的催化剂找上门,指着合同上“按客户需求分批次独立包装、标注生产批号”的条款拍桌怒吼,总经理办公室的门一关就是三小时。林阳当时正在仓库核对新到的氧化铝,手里的扫码枪刚扫完一箱,就见行政部小张踩着高跟鞋冲进来,防尘垫被踩得沙沙响,她脸色惨白:“林哥,三老板让你立刻去顶楼会议室,客户说……说要索赔两百万!”

    nbsp他心里“咯噔”一下,扫码枪“啪”地砸在托盘上。这段时间厂里赶两个大客户的订单,生产车间连轴转,他每天跑四趟车间,跟王主管强调“催化剂按客户分批次装,标签贴清楚再入库”,可王主管总拍胸脯说“放心,错不了”,转头就把他的话当耳旁风。现在想来,那些堆在车间角落没贴标签的货箱、质检部匆匆采样后乱塞的样品瓶、叉车司机老张图省事混装的货物,所有被忽略的细节,终究还是炸了锅。

    nbsp走进会议室,空气像凝了冰。几位老板、生产部和质检部主管坐在桌前,客户代表脸色铁青地抱着胳膊,面前摊着几袋混装的催化剂。林阳刚站定,三老板就把退货单“啪”地推过来:“林阳,你自己看!A型号和B型号混了,批号全对不上!你作为化工厂仓库管理员,就是要协调客户、生产、车间、仓库现场管理的,是公司最后一道关卡!现在关卡破了,损失两百万,你不担责谁担?”

    nbsp林阳攥紧拳头,指甲嵌进掌心,疼得指尖发麻。他想解释——客户催单时,他熬夜整理订单明细,逐行核对型号;生产赶工时,他守在车间出口,亲手帮工人贴了十几箱标签;质检部李姐把A客户样品放进B客户留样柜,他提醒后,李姐却说“暂存而已,发货时核对”;发货前他给老张列了清单,可他去趟洗手间,老张就把相邻的货装了车。可话到嘴边,他看见王主管扭头看窗外的烟囱,李姐低头抠指甲,采购部张经理用文件挡着脸——没人会替他说话,他这个“最后一道关卡”,注定要当替罪羊。

    nbsp“我……”刚开口,三老板就拍了桌子,震得水杯晃了晃:“别找借口!货从你仓库发的,你不担责谁担?要么现在写辞职报告,要么等着开除!”

    nbsp会议室鸦雀无声,林阳看着这些共事三年的人,突然觉得陌生。他想起2012年夏天,自己揣着师范大学文学专业的毕业证跑遍大港——想当老师,却连面试机会都少得可怜;投文案岗位,HR说“没经验,我们要招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最后是这家化工厂的二老板看他踏实,给了仓库管理员的岗位。当时他攥着录用通知给爸爸打电话,爸爸在石化公司的车间里,声音带着欣慰:“好,稳定就好,爸是正式工,你好好干,咱们家不用你操心。”可他没说,挂了电话,他看着高中同学群里的消息——有人进了重点中学当老师,有人考了公务员,有人进了国企当文员,只有他,在化工厂的仓库里,每天跟粉尘和货箱打交道。

    nbsp从会议室出来,他像被抽走了力气,小马在楼梯间拦住他,眼睛红得像兔子:“阳哥,这不是你的错!生产部贴错标签,质检部没查,老张没核对,凭什么让你背锅?你跟他们争啊!”

    nbsp小马是他带出来的徒弟,刚来时连扫码枪都不会用。林阳靠在冰冷的墙上,望着忽明忽暗的声控灯,声音沙哑:“争有用吗?他们需要一个人给客户交代,我最合适。”

    nbsp其实他早想过辞职,刚干满三个月,粉尘让他咳嗽不止,加班到深夜时,他看着窗外的灯火,总想起师范大学的图书馆——那时候他总在里面写散文,老师说他“文笔细腻,适合做文字工作”。可每次写辞职报告,他都下不了笔,那些理由像绳子,把他绑在这个岗位上,一绑就是三年。

    nbsp最痛的,是小薇的离开年春天,他经朋友介绍认识小薇,谈了将近半年。他把所有真心都给了她——省吃俭用,每月留两百块生活费,其余的都给小薇买衣服、买护肤品;小薇想考会计证,他陪她熬夜复习,帮她整理笔记;甚至计划着,等攒够首付,就跟小薇在大港买套小房子,把爸妈接过来住。可到了谈婚论嫁,小薇的妈妈找他谈话,坐在咖啡馆里,语气里满是不屑:“小林,不是阿姨现实,你爸是石化正式工又怎样?能帮你进编制吗?你一个师范文学专业的,不在学校当老师,跑到化工厂当仓库管理员,一个月四千块,连房贷都不够还,小薇跟着你,喝西北风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他当时想解释,说他在考教师资格证,说他在找文案的兼职,可小薇拉着她妈妈的手,轻声说:“妈,别说了,我跟林阳……不合适。”那天晚上,他在仓库门口的台阶上坐了一夜,手里攥着给小薇买的银项链,月亮吊坠硌得他手心疼。他直到最后才明白,他付出的所有真心,在“钱”和“前途”面前,根本一文不值——小薇要的不是他这个人,是能给她安稳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他,当时给不了。

    nbsp分手的伤口还没愈合,2013年年底,妈妈在社区医院体检,查出了乳腺癌。拿到诊断书那天,爸爸在医院走廊里蹲在地上哭,他攥着那张纸,手都在抖。医生说要尽快手术,费用至少十几万。爸爸是石化正式工,工资稳定,但要供家里开销,还要还老房子的贷款,根本没多少积蓄。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把辞职报告揉成团扔进垃圾桶——他需要这份工作的工资,需要用它给妈妈交手术费、化疗费,哪怕粉尘让他咳嗽,哪怕他恨透了这个每天跟货箱打交道的岗位。

    nbsp2014年除夕,别人家吃年夜饭、放鞭炮,他在医院守着刚做完手术的妈妈。妈妈醒过来,拉着他的手说:“阳阳,别太累了,妈没事,你要是不想在厂里干,就换个轻松的,哪怕工资少点也行。”他强忍着眼泪笑:“妈,我不累,厂里挺好的,工资稳定,等你好了,我带你去逛街。”可他心里清楚,他不是不想换,是不能换——妈妈术后要吃进口药,要定期复查,这些都要花钱,他不敢冒险。

    nbsp真正让他觉得“重生”的,是晓雯的出现。这事得从2014年3月说起,当时化工厂行政科的董姐找他谈话,董姐比他大五岁,平时在单位里很照顾人,知道他家境不算好,妈妈又刚做完手术,总想着帮他搭把手。那天董姐把他叫到行政科的小办公室,递了杯热茶水,笑着说:“小林啊,姐跟你说个事,我有个侄女叫晓雯,在大港社区医院当护士,人特别好,性格温柔,还踏实,我想着你们俩年纪差不多,都是大港本地人,要不抽个时间见个面?就当认识个朋友,成不成的都没关系。”

    nbsp林阳当时愣了愣,下意识想拒绝。自从跟小薇分手,他对感情这事早就没了心气,一方面是觉得自己现在的条件太差——仓库管理员的工作没面子,工资不高,家里还欠着医院的债;另一方面,他怕再经历一次“不合适”,那种被人用“前途”“钱”衡量的滋味,他不想再尝。可看着董姐诚恳的眼神,他又说不出拒绝的话,董姐是真心为他好,要是直接推了,反倒显得他不识抬举。他攥着温热的水杯,犹豫了半天,才低声说:“董姐,谢谢您……只是我现在的情况,怕是耽误人家姑娘。”

    nbsp“你这孩子,说什么呢!”董姐拍了拍他的胳膊,“你踏实肯干,对家里又孝顺,这都是优点啊!晓雯不是那种看重物质的姑娘,她跟我说过,找对象就想找个人品好、能过日子的。再说了,就是见个面,聊聊天,又不是马上定终身,你怕什么?”董姐见他还是犹豫,又补了句,“就定在这周六下午,在姐家,姐给你们做点心,你们俩好好聊聊,行不?”

    nbsp话都说到这份上,林阳没法再推辞,只能点了点头。周六那天,他特意早起,翻遍了衣柜,找出一件洗得有些发白但还算平整的浅蓝色衬衫,又找了条深色的西裤,对着镜子反复整理衣领。出门前,他还特意去小区门口的水果店,买了一篮苹果——空着手去董姐家总不好,可他手头紧,只能买些实惠的水果。

    nbsp董姐家住在石化小区的老式单元楼,三楼,林阳爬楼梯的时候,心跳得越来越快,手心都冒出了汗。他站在门口,深吸了一口气,才抬手敲了敲门。门很快开了,董姐笑着把他迎进去:“小林来啦,快进来,晓雯早就到了。”

    nbsp客厅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地板擦得发亮,沙发上铺着米白色的针织毯,茶几上摆着一盘刚洗好的草莓,还有一碟杏仁饼干。林阳刚换好鞋,就看见沙发上坐着个姑娘——她穿着一条浅蓝色的连衣裙,头发扎成简单的马尾,脸上没化妆,皮肤很白,眼睛亮晶晶的,像盛着光。听见动静,姑娘站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你好,我是晓雯。”

    nbsp“你好,我叫林阳。”林阳赶紧回应,声音比平时低了些,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耳朵在发烫。

    nbsp董姐见状,赶紧打圆场:“你们俩坐,别站着。晓雯,这就是我跟你说的林阳,在化工厂当仓库管理员,人特别踏实,对妈妈也孝顺。”她一边说,一边给两人倒果汁,“小林,晓雯在社区医院当护士,负责慢性病随访,平时工作忙,但特别有耐心,医院里的老人都喜欢她。”

    nbsp两人坐在沙发上,一开始都有点尴尬,谁也没说话,只能听见董姐在厨房切水果的声音。林阳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尖,心里琢磨着该说点什么,可脑子里一片空白。倒是晓雯先开了口,她端起桌上的果汁,轻轻抿了一口,柔声问:“林阳,你在化工厂工作很久了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快两年了。”林阳抬起头,看着晓雯的眼睛,她的眼神很温和,没有丝毫嫌弃,这让他稍微放松了些,“我大学学的是文学专业,本来想当老师,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来就去了化工厂。”他说这些的时候,声音还是有些发虚,总觉得“文学专业”和“仓库管理员”放在一起,有点丢人。

    nbsp可晓雯没在意这些,反而好奇地问:“文学专业?那你肯定很会写东西吧?我上学的时候就特别佩服会写文章的人,总觉得能把心里的想法写成文字,是件很厉害的事。”

    nbsp这句话让林阳愣了愣,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在知道他的专业和工作后,不是问“怎么不去当老师”,而是夸他“会写东西”。他心里忽然暖了一下,话也多了起来:“就是随便写写,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写过散文,现在工作忙,就很少写了。”

    nbsp“那太可惜了,”晓雯皱了皱眉,又很快舒展开,“要是喜欢的话,还是别放弃,哪怕每天写一点也好,兴趣这种东西,丢了就很难捡起来了。”

    nbsp董姐端着水果盘从厨房出来,正好听见他们的对话,笑着说:“看看你们俩,这不就聊起来了嘛!晓雯,你不是说你也喜欢看书吗?你们俩以后可以交流交流。”她把水果盘放在茶几上,“来,吃草莓,刚买的,特别甜。”

    nbsp接下来的时间,两人聊得越来越投机。晓雯跟他说社区医院的事,说她每天跟着医生去社区里给老人量血压、测血糖,有个张奶奶每次都给她塞糖;林阳跟她说化工厂仓库的事,说他每天要核对多少货单,车间里的机器声有多吵,粉尘有多厚。晓雯听得很认真,偶尔还会问他“那你会不会咳嗽”“有没有戴口罩”,语气里满是关心。

    nbsp聊到一半,董姐故意说要去楼下买酱油,让他们俩单独待一会儿。董姐走后,客厅里又安静下来,晓雯看着林阳,犹豫了一下,还是问:“董姐跟我说,你妈妈前段时间做了手术?现在恢复得怎么样了?”

  

第206章 背锅辞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