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穿好孕:贵妃娇媚,四爷动心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7章 为国创收[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主意可真够大的啊”!

    老九看着四哥,你这位侧福晋胆子也太大了点吧。

    海上贸易成本极大,光是一条海船就得要十几二十万两。

    “你不用看四爷的意思,这是我的打算。要是只有我自己的话,我还不敢做这么大的生意呢,这不加上九爷您的支持,成本和风险咱们共担,我这就有底气的多了啊。”

    四爷也没想到李恬是打着这个主意。

    朝堂上对于海禁的态度是很敏感的,除了沿海几个城市外,内陆官员对于开海都持反对意见

    李恬自然知道朝堂上对于海上贸易的态度,康熙朝经历了两次海禁。

    不说深刻原因,只论浅薄点的两个禁海的前情。

    第一次是因为台W郑氏家族和福建等地居民互通情报。

    第二次则是因为天主教等西洋人干涉大清内政,还会利用传教之余散播一些不利于大清政府统治的言论。

    加上国内的商船出海后,每年大约有一小半都滞留在国外不肯回来。造成了资金和人员的流失。

    而此时的大清朝依旧是农耕经济社会,自给自足即可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国内进口或者走私的外来商品,大多是一些奢侈品。

    进口最多的除了粮食大米外,就是香料胡椒、金银器物和西洋钟表等。

    可是此时的西洋和南洋等国,对于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以及书画典籍等等商品的需求十分庞大。

    西洋和南洋国家长期大批量采购中国商品,给大清政府造成了很多错误认知。

    外国还派人来中国学习,可是中国却没有派学子去其他国家学习。

    对外国的认知都是极度缺乏和片面的。

    很多中国人从百姓到朝堂,大家都认为没有中国商品,这些国家的夷人根本没法生存。

    举个距离此时一百多年后的真实例子。

    晚清大臣琦善认为“制夷”易如反掌,只要不把中国的特产“大黄、茶叶”卖给外国人就可以了。因为外国人吃的东西不易消化,加上“地土坚刚,风日燥烈”,每天必吃大黄、茶叶,不然“大便不通立死”。

    控制了大黄、茶叶这一外国人的“通肠圣药”,那些老外们还不乖乖来降?

    清朝从上至下对于夷国的认知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阶段,这个认知并不是个例。

    一直到大清的国门,被坚船利炮轰开后,才发生了对西方各国认知上的根本改变。

    李恬没那个长远的伟大理想,凭一己之力能改变历史。

    做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尝试小翅膀扇起一股风来就可以了。

    “九爷,干一票大的,比小打小闹可要快得多啊”!

    老九被李恬这大胆的想法给镇住了,“咱们没有海船,一艘海船都要十来万两,还需要船员水手……”

    李恬像是狼外婆一样诱惑着想赚钱的九爷,“咱们可以先和江南的大富商合伙入股,我有人脉。先试试水”。

    去年在扬州和南京时,李恬这个财神娘娘的名号也有不小用处。

    有些打着个攀交情或者想走四爷路子的人上门,其中也不少大商人。

    那时候李恬就已经和江南几个大商会的会长联系上了,在京城也没断了来往。

    “这个我得好好想想”。老九有点打退堂鼓。

    一船货物在海上漂半年,成本又高,风险实在是太大。

    当然利润也非常可观,要是顺利的话,一船货物出手利润起码翻几倍甚至十倍。

    那他这可就不是老爷子骂他的与民争利了,如果做的大了,可以算是为国创收了。

    老九想想,还真有点心动!

第237章 为国创收[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