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丹心[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冬雪初落时,扬州的绣坊添了新面孔。一群十四五岁的姑娘揣着绣绷挤在门口,为首的少女叫阿桃,手里攥着半块绣着歪扭梅花的布帕,红着脸对姜承瑾说:“姜小娘子,俺们想跟着您学刺绣,也想给将士们绣旗子、补铠甲。”
nbsp姜承瑾看着姑娘们冻得发红的指尖和眼里的光,想起了当初执意要回汴京的自己。她笑着把人都让进绣坊,指着案上的丝线说:“学刺绣要耐得住性子,针脚歪了可不行,但只要你们真心想为将士们做事,我就把本事都教给你们。”
nbsp自此,绣坊里多了叽叽喳喳的笑声。姜承瑾从穿针引线教起,阿桃手笨,总把丝线缠成一团,急得眼圈发红;另一个叫春杏的姑娘心思细,学绣缠枝纹时,针脚比老绣娘还整齐。
nbsp姜承瑾因材施教,白天教她们绣简单的纹样,夜里就着烛火,把自己多年攒下的绣谱拿出来,逐页讲解如何让纹样更耐磨、更显色——毕竟这些绣品要跟着将士们上战场,半点马虎不得。
nbsp这天刚下过雪,阿桃捧着件刚补好的铠甲跑进来,铠甲胸口的刀痕处,被她绣了朵小小的迎春花。
nbsp“姜小娘子你快看!”她眼里闪着光,“我想着春天快到了,绣朵迎春花,将士们见了也能想起家里的春天。”
nbsp姜承瑾摸了摸那柔软的绣线,又看了看窗外覆雪的屋檐,忽然觉得这寒冬里,好像真的有了春的暖意。
nbsp可暖意没持续多久,军营里就传来消息:岳飞要率军北上,收复被金军占领的蔡州。
nbsp消息传到绣坊,姑娘们都停了手里的活计,春杏小声问:“姜小娘子,北上是不是很危险?咱们能为将士们多做点什么吗?”
nbsp姜承瑾沉默了片刻,转身从布包里翻出一卷深蓝色的粗布——这是她特意托人从蜀地运来的,布面厚实,浸过桐油后防水又抗风。“咱们给将士们绣披风吧。”她指着布卷说,“北方比扬州冷,披风既能御寒,还能在行军时挡些风雪。”
nbsp绣娘们立刻动了起来。姜承瑾设计了披风的样式,领口和袖口都绣上厚实的绒毛纹样,披风的边角处则绣上“守土”二字,用的是加粗的棉线,针脚密得能挡住寒风。阿桃绣得格外认真,手指被针扎破了,就用布条裹住继续绣;春杏则带着几个姑娘,把绣好的披风一一叠好,用麻绳捆紧,方便将士们携带。
nbsp岳飞率军出发那天,姜承瑾带着绣娘们把两百多件披风送到军营。岳飞看着堆得像小山似的披风,又看了看姑娘们冻得通红的手,对着她们深深行了一礼:“多谢诸位小娘子!有了这些披风,将士们在北方定能多一分暖意,多一分力量!”
nbsp姜承瑾还把那幅早已绣完的《山河图》送给了岳飞。图上的长江波涛汹涌,青山连绵不绝,黄河岸边还绣着几个放牧的孩童,一派安宁景象。“将军,”她说,“这是民女绣的《山河图》,盼着将军此去,能早日收复失地,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安稳日子。”
nbsp岳飞接过《山河图》,郑重地卷起来揣进怀里:“小娘子放心,我定不辜负百姓的期望,定要把金军赶出大宋的山河!”
nbsp将士们走后,扬州的日子依旧忙碌。绣坊里的姑娘们除了绣旗帜、补铠甲,还开始绣手帕、绣荷包——这些小物件要送给留在军营的伤兵。阿桃在荷包里绣了“平安”二字,春杏则在帕子上绣了家乡的小桥流水,姑娘们说,伤兵们见了这些,就像见了家里人,能早点好起来。
nbsp可没过多久,前线就传来了坏消息:岳飞在蔡州城外遭遇金军埋伏,虽然最终突围,但伤亡惨重,还丢了不少粮草。消息传到扬州,百姓们又开始慌了,有人说金军很快就要打过来,有人说岳飞将军怕是撑不住了。
nbsp绣坊里的气氛也变得沉重。阿桃绣着荷包,眼泪忽然掉在布面上,晕开了丝线:“姜小娘子,咱们的披风是不是白送了?将士们会不会……”
nbsp姜承瑾放下手里的绣针,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放晴的天空。她想起了在婺州遇到的暴雨,想起了楚州军营里那名士兵的兰花帕子,想起了岳飞将军接过《山河图》时坚定的眼神。“不会的。”她说,声音平静却有力,“将士们在前线拼命,不是为了让咱们害怕的。咱们要做的,是绣更多的旗帜,补更多的铠甲,让他们知道,后方还有咱们在等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丹心[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