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绣针下的千里江山[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搜查“通敌绣品”,却被巷口赶来的百姓围住。
nbsp守城的士兵捧着护耳说:“这是救过我们性命的绣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逃难的妇人举着家乡图哭诉:“这是我们活下去的念想!”官差们看着群情激愤的百姓,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nbsp正在僵持之际,王黼带着圣旨匆匆赶来。“陛下有旨,双凤绣坊为国纾难,特赐白银千两,绸缎百匹!”他展开圣旨,声音清亮如钟,“谁若敢骚扰绣坊,以抗旨论处!”
nbsp校尉们脸色煞白,慌忙跪地领罪,百姓们却欢呼起来,簇拥着王黼走进绣坊,看那幅未完成的《千里江山图》。
nbsp王黼望着绢布上奔腾的黄河、巍峨的长城,眼中泛起泪光:“小女从边关来信,说将士们都把绣品贴身带着,说看到绣的山河,就想起家乡的模样。”
nbsp承瑾取过刚绣好的雁门关图,画面上杏花掩映的关隘旁,归燕振翅欲飞:“这是给令爱的回信,告诉她,我们正在绣她守护的山河。”
nbsp消息传回临安,赵构正在御花园栽种新得的牡丹。
nbsp赵构听闻汴京百姓自发护卫绣坊,他手中的花锄微微一顿:“看来这桃花巷的绣针,比朕的圣旨更能聚拢人心。”
nbsp内侍趁机呈上绣坊新送的《汴京秋意图》,画中城墙下的梧桐叶正黄,孩子们在巷口放风筝,风筝上绣着小小的“家”字。
nbsp赵构将绣品挂在书房,日日观瞧,龙案上的奏折旁,渐渐多了些染着丝线的草图。
nbsp深秋时节,黄河结冰的消息传到汴京。岳飞派人送来加急书信,说金兵趁河面封冻偷袭,军中急需一批防滑的棉鞋。承瑾当即召集所有绣娘,将铺子里的棉布全部取出,连夜赶制棉鞋。
nbsp附近的百姓听闻消息,纷纷送来棉花和布料,连寺庙里的僧人都带着针线赶来帮忙。陈柏雇了数十辆马车,在棉鞋里塞进暖身的草药,星夜送往黄河前线。
nbsp当棉鞋送到将士手中时,岳飞正站在黄河岸边勘察敌情。他拿起一双绣着缠枝纹的棉鞋,鞋底用麻线密密纳过,鞋帮里还缝着片晒干的艾草。
nbsp“告诉桃花巷的姐妹们,待尔等收复失地,定亲自来绣坊道谢……”岳飞信誓当当道。
nbsp寒风卷着雪花掠过河面,将士们穿着温暖的棉鞋,在冰面上踏出整齐的步伐,声震四野。
nbsp绣娘们将绣好的《千里江山图》展开在巷中,三丈长的绢布从绣坊一直铺到巷口,引得百姓们纷纷驻足观看。承瑾站在绢布尽头,用金线绣下最后一笔——长城烽火台上的一缕炊烟。陈柏走到她身边,将那对并蒂莲玉簪插在她发间:“如今山河初定,该给这画卷题字了。”
nbsp绣娘们簇拥着两人走到绢布前,承瑾提笔蘸墨,在卷首写下“山河无恙”四个字,陈柏则在末尾补了“绣针永记”,十几个姑娘依次签下自己的名字,墨迹落在绢布上,与绣出的山河融为一体。巷口忽然传来欢呼声,原来是逃难的百姓带着孩子归来,孩子们捧着从家乡带来的泥土,要撒在绣坊门前的梧桐树下。
nbsp临安的皇宫里,赵构正对着《千里江山图》的摹本出神。他望着画中桃花巷的景致,忽然起身:“备銮驾,朕要去汴京。”
nbsp秦桧连忙劝阻:“陛下龙体为重,汴京刚经战火,恐有不测。”
nbsp赵构却指着画中的绣坊:“那里有比龙椅更重要的东西,朕要亲自去看看。”
nbsp汴京的城门缓缓开启,迎接南归的圣驾。赵构的銮驾未入皇宫,却先驶向了桃花巷。当他走下马车,看到巷中展开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围坐绣制新图的姑娘们,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江山。承瑾捧着刚绣好的汴京全景图上前,画面上宫墙与巷陌相连,战火的伤痕旁已生出新绿。
nbsp“陛下请看……”她指着画中桃花巷,“这才是百姓心中的江山。”赵构接过绣品,指尖抚过绣得密密麻麻的针脚,忽然道:“朕要将这幅《千里江山图》挂在大内,让文武百官都看看,真正的山河,是由百姓的双手绣成的。”
nbsp他转头望向承瑾,眼中带着前所未有的清明,“朕准你在江南开设绣坊,让苏绣技艺传遍天下,让每个百姓都能绣出自己心中的家国。”
nbsp承瑾屈膝行礼,阳光穿过梧桐叶落在她发间的玉簪上,折射出温暖的光晕。
nbsp陈柏站在她身边,望着巷口新挂的“锦绣坊”牌匾,还有远处城墙下放风筝的孩子。
喜欢。
第九十九章 绣针下的千里江山[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