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又名做梦吧你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5章 重生七零:我应该是科学家里最能打的吧 伍[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34;汪璒头也不抬地焊接电路,34;我设计的,可以在没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实现短距离通讯。34;

    nbsp当晚,汪璒的系统就派上了用场。当第一个对讲机里传出县救灾指挥部的声音时,在场的村干部都惊呆了。

    nbsp34;汪家闺女啊,你救了全村人啊!34;老支书激动地说,34;刚才指挥部说,明天会有直升机空投物资!34;

    nbsp接下来几天,汪璒的通讯设备成了救灾的中枢神经。她不仅修复了对讲机网络,还用短波电台联系上了省防汛指挥部,为灾区争取到了更多救援资源。

    nbsp34;汪璒同志,我是省防汛总指挥李明。34;电台里传来沉稳的男声,34;你的发明太及时了,我们想在全省灾区推广,可以吗?34;

    nbsp34;当然,我把设计图传真给您。34;汪璒回答,同时注意到角落里路杊的身影。他穿着军装,正帮忙分发物资。

    nbsp两人目光相遇,路杊微微点头,没有过来寒暄。汪璒也只是挥了挥手,就继续调试设备。在这种时刻,私人感情必须让位于救灾重任。

    nbsp一周后,当基本通讯恢复,汪璒准备回京时,县领导特意来送行。

    nbsp34;汪博士,我代表全县人民感谢你!34;县长紧紧握住她的手,34;这个通讯系统至少挽救了几十条生命!34;

    nbsp回所的火车上,汪璒思绪万千。前世作为军人,她直接保卫国家;今生作为科学家,她通过技术间接服务人民。两种方式,殊途同归。

    nbsp34;汪璒!你可算回来了!34;刚进所门,林芳就急匆匆地迎上来,34;出大事了!孙贾军向纪委举报,说你家的新房是用科研经费建的!34;

    nbsp汪璒愣了一秒,随即冷笑:34;愚蠢。34;

    nbsp原来,孙贾军贪污案二审在即,他狗急跳墙,企图拉汪家下水。举报信里声称汪璒将国家科研经费挪用给老家盖房,还附了汪家新房子的照片作为34;证据34;。

    nbsp34;所长让你马上去他办公室。34;林芳忧心忡忡地说。

    nbsp赵所长办公室里气氛凝重。除了所长本人,还有纪委的两位同志。

    nbsp34;汪璒同志,请解释一下这笔款项。34;纪委干部推过来一张银行流水单,显示张娜账户去年存入五千元。

    nbsp34;那是我获得的3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奖39;奖金,完税后四万八千元,给母亲五千元盖房,其余都用于科研了。34;汪璒从容回答,34;这是奖金证书和完税证明。34;

    nbsp她从随身带的文件夹里取出早就准备好的材料。前世的反腐经验让她养成了保留所有财务凭证的习惯。

    nbsp34;至于举报信说的39;挪用科研经费39;,纯属诬陷。34;汪璒又拿出一份材料,34;这是我所有科研经费的使用明细,每一笔都有据可查。34;

    nbsp纪委同志仔细核查后,脸色缓和下来:34;看来是有人恶意举报。不过按规定,我们还是要实地调查;

    nbsp34;我理解。34;汪璒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34;对了,孙贾军的父亲孙大富在去年,曾试图敲诈我家,我有录音证据。34;

    nbsp这是她的杀手锏。上次回家时,她特意教母亲使用录音笔,就是为了防备孙家父子。

    nbsp三天后,调查组从汪家村回来,不仅洗清了汪璒的嫌疑,还带回了孙大富威胁张娜的录音。孙贾军因诬告陷害罪加刑两年,孙大富也被拘留调查。

    nbsp34;小汪啊,你这一手太漂亮了。34;事后赵所长感叹,34;连纪委同志都说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自我证明的材料。34;

    nbsp汪璒笑而不语。前世的反间谍训练,没想到在今生派上了这种用场。

    nbsp1988年春天,汪璒的应急通讯系统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被列入民政部救灾物资采购目录。更令人振奋的是,她主导研发的新型半导体材料成功应用于某型军用雷达,性能提升40%。

    nbsp34;汪璒同志,祝贺你!34;庆功会上,一位穿军装的中年男子向她敬礼,34;我代表装备发展部感谢你的贡献。34;

    nbsp汪璒认出了对方肩上的将星,郑重回礼:34;这是我应该做的,首长。34;

    nbsp会后,赵所长告诉她一个惊人消息:所里决定破格推荐她为研究员(正高级职称),这在科学院历史上绝无仅有。

    nbsp34;你还不到十八岁啊;赵所长感叹,34;我这辈子没见过你这样的天才。34;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汪璒望向窗外盛开的樱花,思绪飘回前世牺牲的那一刻。如果那时有人告诉她,她将以这种方式继续报效国家,她一定不敢相信。

    nbsp34;所长,我想申请一个新课题。34;她突然说。

    nbsp34;什么课题?34;

    nbsp34;量子点激光器。34;汪璒的眼睛闪闪发亮,34;这将是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核心。34;

    nbsp赵所长惊讶地张大嘴:34;这可是国际前沿啊!我们连分子束外延都还没完全掌握;

    nbsp34;所以才要抓紧。34;汪璒坚定地说,34;我不想总是追赶,我想领先。34;

    nbsp当天晚上,汪璒给母亲写了封长信,详细解释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她知道张娜看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但她希望母亲了解女儿在做什么——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像汪家村这样的千千万万个村庄,不再因技术落后而受制于人。

    nbsp信的最后,她写道:34;妈,我很好,勿念。您多保重身体,等我的好消息。34;

    nbsp放下钢笔,汪璒走到窗前。北京的夜空难得晴朗,几颗星星倔强地穿透城市的灯光,闪烁着微弱却坚定的光芒。就像她一样,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发着自己的一份光。

    nbsp中科院半导体所的深夜,走廊尽头的实验室仍亮着灯。

    nbsp汪璒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第三杯浓咖啡一饮而尽。电子显微镜的屏幕上,量子点的排列依然不够均匀——这是困扰她三个月的问题。

    nbsp量子点激光器的理论设计已经完成,但实际制备中,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尺寸总是存在偏差。

    nbsp34;再来一次。34;她自言自语地调整分子束外延设备的参数,指尖在控制面板上飞快地跳动。

    nbsp这是1988年的秋天,汪璒刚满十七岁,却已领导着中科院最年轻的科研团队。量子点激光器是她主动请缨的前沿课题,连赵所长最初都持保留态度。

    喜欢。

第145章 重生七零:我应该是科学家里最能打的吧 伍[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