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又名做梦吧你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4章 重生七零:我应该是科学家里最能打的吧 肆[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nbsp34;一言为定!34;张建军伸出小拇指,两人像孩子一样拉钩。

    nbsp中科院的生活比大学更紧张。汪璒成了所里最年轻的研究员,每天工作十四小时以上。她的目标是研制出可用于军事雷达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这在前世是她的老本行。

    nbsp34;小汪,这个能带结构设计太大胆了。34;课题组长老陈皱着眉头说,34;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啊。34;

    nbsp34;所以我们要做第一个。34;汪璒自信地回答。

    nbsp三个月后,当初质疑她的老陈成了她最坚定的支持者。当第一片符合军用标准的GaAs半导体材料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完美晶格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nbsp34;汪璒,你是怎么想到这种生长模式的?34;老陈激动地问。

    nbsp34;直觉。34;汪璒轻描淡写地说,无法解释这是前世二十年的技术积累。

    nbsp1986年夏天,汪璒的研究成果被列入国家34;863计划34;重点项目,获得了百万级经费支持。十四岁的她成了项目组副组长,领导着平均年龄三十五岁的团队。

    nbsp与此同时,路杊考入了国防科技大学,两人偶尔通信,内容全是技术讨论。他在信中透露,学校正在研究一种新型雷达,急需高性能半导体材料。

    nbsp汪璒回信:34;材料问题我可以解决,但需要知道具体参数;

    nbsp她没有告诉路杊,自己负责的正是军方委托的专项研究。这种默契的34;保密34;,反而让他们的学术交流更加纯粹。

    nbsp1987年春节,汪璒带着一大包年货回家乡。汪家村通了电,不少人家买了电视机——正是用她参与研发的国产芯片组装的。

    nbsp张娜的头发白了一半,但精神很好,拉着女儿的手说个不停:34;村里人都说你是文曲星下凡......孙大富去年喝酒掉沟里摔断了腿,现在见我就躲;

    nbsp汪璒笑着听母亲唠叨,心里暖暖的。晚上,她拿出一个存折:34;妈,这里有五千块钱,你拿着盖新房吧。34;

    nbsp34;五千!34;张娜吓得差点把存折扔了,34;你哪来这么多钱?34;

    nbsp34;国家发的科技奖金,合法收入。34;汪璒骄傲地说。

    nbsp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新买的彩色电视机前看春晚。当主持人宣布34;我国自主研制的半导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4;时,汪铁柱突然指着屏幕:34;快看!那不是璒璒吗?34;

    nbsp虽然只是一闪而过的镜头,但全家人都认出了站在领导身后的那个娇小身影。张娜又一次泪流满面,这次是喜悦的泪水。

    nbsp34;妈,这才刚开始。34;汪璒轻声承诺,34;我会让全世界都记住中国人的名字。34;

    nbsp窗外,1987年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覆盖了田野和村庄,仿佛为这片土地披上了崭新的希望。

    nbsp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大门比汪璒想象中要朴素。灰色的水泥门柱上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门口只有一名穿着旧军装的警卫。但当她出示报到证时,警卫的眼神立刻变了。

    nbsp34;您就是汪璒研究员?34;警卫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34;所长交代您来了直接去会议室,今天有重要会议。34;

    nbsp汪璒拎着行李跟警卫穿过几栋老旧的实验楼,沿途不断有人投来惊讶的目光。她早已习惯这种注视——十六岁的中科院研究员,放在哪里都是稀罕物。

    nbsp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几个中年男人正在激烈争论。汪璒推门进去时,讨论声戛然而止。

    nbsp34;这位就是汪璒同志,34;头发花白的赵所长站起来介绍,34;我们39;新型半导体材料39;项目的新任副组长。34;

    nbsp34;开什么玩笑?34;一个戴厚镜片的男人拍桌而起,34;我们39;86339;重点项目,让个娃娃来当副组长?34;

    nbsp汪璒平静地走到空位坐下,打开笔记本:34;如果我没猜错,各位正在讨论分子束外延设备的参数设置问题。34;

    nbsp会议室一片寂静。这正是他们争论了一上午的议题。

    nbsp34;你怎么知道?34;厚镜片男人皱眉。

    nbsp34;门口贴着会议议程。34;汪璒指向门外,然后从书包里拿出一叠文件,34;这是我之前做的MBE系统优化方案,请各位老师指正。34;

    nbsp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阅,质疑声逐渐变成惊叹。汪璒的方案不仅解决了现有设备的精度问题,还提出了一种低成本改造方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34;这......这是你自己想的?34;赵所长推了推眼镜。

    nbsp34;参考了一些国外文献。34;汪璒含糊其辞。实际上,这是前世她在国防科技大学参与过的项目经验。

    nbsp会议结束后,汪璒正式成为了34;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应用34;项目组的核心成员,负责最关键的晶体生长工艺研发。她的办公室被安排在赵所长隔壁,这是莫大的荣誉。

    nbsp34;小汪啊,别有压力。34;赵所长送她到办公室时叮嘱,34;有困难随时找我。34;

    nbsp汪璒的34;办公室34;其实是个改造过的储藏间,只有六平米,但有一扇能看到银杏树的窗户。她刚放下行李,敲门声响起。

    nbsp34;汪研究员,我是您的助手林芳。34;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站在门口,看起来二十出头,34;赵所长让我带您熟悉环境。34;

    nbsp林芳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研究生,比汪璒大七岁,却要给她当助手。汪璒看出她眼中的不服气,但并不在意——在前世,她早就习惯了用实力说话。

    nbsp实验室的规模让汪璒惊喜。虽然设备老旧,但比工业大学先进多了,尤其是那台从德国进口的分子束外延系统,正是她研究所需的核心设备。

    nbsp34;这台机器经常出故障,34;林芳略带得意地介绍,34;上周刚请德国专家来修过。34;

    nbsp汪璒绕着设备走了一圈,突然蹲下身检查电源接口:34;接地不良,导致控制系统误报警。不是大问题。34;

    nbsp林芳瞪大眼睛:34;你怎么;

    nbsp34;经验。34;汪璒简短地回答,开始调试设备参数。三小时后,当第一组合格的外延片成功出炉时,林芳看她的眼神已经完全变成了崇拜。

    nbsp1987年的秋天,汪璒的生活进入了紧张而规律的节奏。

    喜欢。

第144章 重生七零:我应该是科学家里最能打的吧 肆[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