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独对密报长叹久,大吴社稷待良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此乃违制!臣请陛下革其职务,另选忠良任之!”
nbsp那时他虽未准奏,却也被这番话扰了心神,竟让秦飞暂停玄夜卫北司事务三日,待查核后再复职nbsp——nbsp后来才知,那三日里,李嵩已令门生暗中查抄秦飞的府宅,妄图找出nbsp“通敌”nbsp的假证据,若非秦飞早有防备,将政务文书存于御史台,怕是早已蒙冤。更让他心冷的是,在他被俘瓦剌后,李嵩竟借着nbsp“国无主”nbsp的由头,联合理刑院、诏狱署官员,奏请监国萧栎nbsp“换玄夜卫指挥使,以安朝局”,推荐的人选正是他的门生、原镇刑司副提督石崇(石迁亲信,已被处死)。那时他在漠北的帐篷里,听被俘的小太监转述此事,心揪得发紧,却连传一句nbsp“不可换”nbsp的话都做不到,只能整夜望着北方,盼着萧栎能看清李嵩的用心。直到后来秦飞递来密报,说nbsp“成武帝力保臣留任,斥李嵩‘临危换将,乃自毁长城”,他才松了口气,心中满是庆幸:还好栎儿明辨是非,还好秦飞未被构陷,否则玄夜卫落入奸佞之手,大吴的朝堂便真的成了李嵩的天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他又想起自己当年对秦飞的期许,那是秦飞从山西巡抚调任陕西布政使时,他在文华殿偏殿召见的场景nbsp——nbsp窗外飘着细雨,打在阶下的梧桐叶上,发出nbsp“沙沙”nbsp的响。秦飞身着青色布政使袍,站在阶下,腰杆挺得笔直,虽刚经历山西赈灾的辛劳,眼底带着血丝,却仍目光明亮。他手指叩了叩案上的《陕西政务册》,册页上记着陕西州县的赋税亏空,声音温和却郑重:“朕知你在山西护了边民,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如今去陕西,那里州县官多是李嵩门生,你既要查赋税亏空,又要防他们构陷。为官者,忠字是根,可若只有忠而无谋,怕是护不了民,也保不住自己。日后遇奸佞,需多思一步,多留一手证据,既要护得百姓安稳,也要让自己能长久为大吴效力,懂吗?”
nbsp秦飞当时躬身行礼,额头抵着青砖,声音坚定得几乎发颤:“臣定谨记陛下教诲!忠字为先,谋字为要,凡行事必留证据,凡护民必尽全力,绝不负陛下信任,绝不负百姓期盼!”nbsp如今想来,秦飞这些年的每一步,都践行了这句承诺nbsp——nbsp查陕西赋税亏空时,他先令玄夜卫密探收集州县官私分粮饷的账册,再联合御史台共同弹劾,让李嵩门生无从辩驳;掌玄夜卫北司后,他将每一份查案记录都备份存于御史台,防的就是奸佞销毁证据;如今查李嵩截留粮饷,他先拿到陈忠与粮铺的往来书信,再请张启勘验墨痕,确认无误后才递来密报,这般沉稳周全,比当年在山西时更甚,怎能不让他放心?
nbsp暮色渐浓时,小太监提着宫灯进来,灯芯nbsp“噼啪”nbsp爆了个火星,昏黄的光洒在案上,将密报上的字迹映得格外清晰。萧桓伸手接过宫灯,指尖触到冰凉的灯杆,转身将灯放在案角,才小心翼翼地折起密报nbsp——nbsp先沿中线叠出整齐的折痕,再将边角捋平,仿佛那不是一纸密报,而是捧着秦飞的忠勇与大吴的希望。紫檀木盒就放在案边,盒盖打开时,带着一股陈年的木香,里面铺着的深蓝色绒布已有些褪色,“万民册”nbsp的残页躺在中央,边缘卷曲发黄,上面的指印还能看出当年边民按印时的用力:有的指印边缘带着裂纹,显是当时手冻得发僵;有的指印沾着些许泥土,想来是刚从田里赶来便按了印。
nbsp萧桓指尖轻轻抚过残页,粗粝的纸页磨得指腹发麻,却像触到了当年山西边民的体温nbsp——nbsp他想起那年秦飞回京复命,捧着nbsp“万民册”nbsp跪在太庙前,声音带着赈灾奔波后的沙哑:“陛下,山西边民说,若不是陛下停了矿税,若不是臣能放手赈灾,他们早没了活路。这‘万民册上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手印,都是百姓对陛下的感念,也是对臣的期许。臣此生,定不负这份期许。”nbsp如今秦飞掌玄夜卫,手握生杀大权,却从未滥用:诏狱署有官员严刑逼供谢渊旧部,他立刻上书弹劾,将人革职查办;李嵩门生私通瓦剌细作,他亲自带队擒获,证据确凿后才交刑部nbsp——nbsp这般nbsp“权不滥用,只为护民”,不正是nbsp“万民册”nbsp上百姓所盼的忠良模样吗?
nbsp他提着宫灯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夜风裹着南宫的凉意吹进来,带着一丝草木的清香。抬头望北方星空,北斗七星的光格外明亮,像一串指引方向的灯,落在他的衣襟上。他将宫灯放在窗台上,指尖轻轻叩着灯杆,在心中一字一句地默念:“秦飞,当年朕在山西识你忠勇,拔你于巡抚任上,今日你果然没让朕失望。那三万石北伐粮饷,是京师将士的救命粮,是谢渊守城门的底气,你定要护好它,别让李嵩的奸计得逞;李嵩的罪证,你要查得仔细,那些私仓的粮、贪腐的银,都是百姓的血汗,不能就这么算了。若粮饷能安全抵京,谢渊便能稳住安定门;若李嵩能伏法,栎儿便能清了朝堂的污浊;若北伐能胜利,朕便能早日归京,再看一眼大吴的百姓……nbsp朕在南宫等着你的捷报,等着那一天。”
nbsp夜深了,萧桓将密报放在枕边,灯芯已弱了些,昏黄的光透过薄帐,在帐上投下细碎的影。他躺下时,手轻轻搭在密报上,麻纸的质感贴着脸颊,像秦飞递报时那双手的温度nbsp——nbsp秦飞递密报时,指尖总是带着些薄茧,那是常年握笔、查案磨出来的,此刻仿佛也透过密报,传到他的掌心。迷迷糊糊间,他又回到了昔年山西的大同府:
nbsp粮站前,秦飞穿着半旧的巡抚袍,袖口沾着粟米的碎屑,正弯腰给一个白发老妇递陶碗,碗里的粟米粥冒着热气,老妇接过时,眼泪滴在碗里,却笑着说nbsp“多谢秦大人,多谢陛下”;不远处的荒地上,边民们握着新制的农具,在刚开垦的田里播种,孩童们追着蝴蝶跑,手里攥着刚摘的野菊花,笑声飘得很远;农具作坊里,前矿工老王正抡着锤子打铁,火星溅在墙上,映出他刻的nbsp“大吴太平”nbsp四个字,每一笔都透着希望。他站在城楼之上,看着这满目的生机,忽然听见秦飞的声音:“陛下,您看,百姓要的从来不多,只是安稳的日子,只是不被苛税、战乱所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他笑着点头,眼泪却不知不觉落了下来nbsp——nbsp这便是他此生最盼的画面:李嵩的奸党被清了,瓦剌的铁骑退了,上皇归京了,谢渊的箭创好了,秦飞还在护着百姓,大吴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这样安稳的笑容,再也没有矿税的压榨,再也没有战乱的恐惧,再也没有奸佞的迫害。
nbsp宫灯的光渐渐暗了,萧桓的呼吸也平稳下来,嘴角还带着那抹安心的笑意。他知道,这梦不是空想nbsp——nbsp有秦飞这样的忠良在,有谢渊、萧栎这样的君臣在,这太平的日子,终会来的;他当年识人的眼光,终会成为大吴社稷最稳的那块基石,支撑着这片江山,走得更远。
nbsp片尾
nbsp南宫的夜静得只剩风卷窗纸的轻响,萧桓枕边的密报仍带着墨香,秦飞的字迹在宫灯的光里,像一道无声的誓言。殿外的玄夜卫岗哨换了班,新上岗的侍卫是秦飞安插的人,他轻轻咳嗽了一声,那是与南宫内应约定的信号nbsp——nbsp一切都在按秦飞的计划进行,截留粮饷的阴谋,终将被粉碎。
nbsp萧桓睁开眼,望向北方的天际,北斗七星格外明亮,指引着京师的方向。他想起秦飞在密报中写的nbsp“臣定护粮饷安全,护京师安危,护陛下与上皇团圆”,那些字句,像暖流一样淌过心田。他知道,此刻的秦飞,或许正在部署玄夜卫死士,或许正在查核李嵩私仓的位置,或许正在为北伐粮饷的安全奔波nbsp——nbsp这样的忠良,是大吴的脊梁,是他困于南宫时,最坚实的依靠。
nbsp风渐渐小了,宫灯的光愈发稳定,萧桓重新闭上眼睛,心中满是期盼nbsp——nbsp期盼秦飞的捷报,期盼京师的平安,期盼北伐的胜利,期盼大吴的太平。
nbsp卷尾语
nbsp大吴太上皇南宫忆故吏半日,非仅nbsp“怀旧”nbsp之事,实为nbsp“明忠奸、坚信念、定对策”nbsp的心理转折。从观秦飞密报触发回忆,到忆山西矿税风波中秦飞的忠勇与李嵩的卑劣;从念昔年自己的识人善任与决断,到思今日秦飞掌玄夜卫查奸佞的沉稳;从感nbsp“忠良可恃”nbsp的安心,到定nbsp“借秦飞清奸佞”nbsp的对策,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nbsp“识人善任”nbsp的重要性nbsp——nbsp昔年识秦飞之忠,护了山西边民;今日靠秦飞之勇,护了北伐粮饷;他日借秦飞之力,定能护了大吴社稷。
nbsp此忆旧之事,有三重意义:其一,证nbsp“忠良终不负信任”——nbsp秦飞昔年护民,今日护社稷,其忠勇始终如一,印证了萧桓识人的眼光;其二,显nbsp“奸佞终难掩罪证”——nbsp李嵩昔年借矿税谋私,今日借粮饷谋私,手段未变,其贪婪与卑劣终将暴露;其三,定nbsp“清奸护社稷”nbsp的对策nbsp——nbsp以秦飞为核心,查李嵩截留粮饷之罪,为后续清剿奸党、稳固北伐打下基础。
nbsp然危局仍在:李嵩党羽遍布朝堂与地方,截留粮饷的阴谋虽被察觉,却仍有实施的可能;瓦剌仍挟上皇,京师防务仍紧;北伐粮饷虽有秦飞护持,却仍需警惕其他奸佞的阻挠。萧桓之忆旧,非为沉溺过去,乃为以史为鉴nbsp——nbsp昔年能破矿税之弊,今日便能破粮饷截留之谋;昔年能识秦飞之忠,今日便能识更多忠良之勇。大吴的中兴,非一人之功,乃君臣同心、忠良协力之功,而南宫忆故吏之日,便是这nbsp“同心协力”nbsp的新起点。
喜欢。
第666章 独对密报长叹久,大吴社稷待良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