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如今漠北尘烟静,犹念当年护此方[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了,他就能接掌兵部。”
nbsp谢渊看完供词,手指捏得供纸发皱:“苏峻为了升官,竟通敌害民,真是疯了!”nbsp他立刻命亲卫:“传我令,德胜门今夜加派一千兵,弓手登楼戒备,陷马坑旁埋好警铃nbsp——nbsp等着瓦剌残部来!”
nbsp廷议,赵温果然先发难。他捧着弹章,声音拔高得整个太和殿都听得见:“陛下!谢渊总领九门布防十日,德胜门箭楼仅筑八座,陷马坑未齐,粮饷浪费无数,火器堆积不用nbsp——nbsp此乃失职!臣请陛下命苏侍郎接管九门粮饷,督促布防,否则京师危矣!”
nbsp苏峻立刻出列,躬身道:“陛下,臣愿接管粮饷,定能在五日内完成布防!”
nbsp谢渊上前一步,手里捧着三样东西:德胜门的工事图纸(上面标着已筑箭楼八座、陷马坑八十个)、兵卒训练名册(每日训练四个时辰,斩首记录二十余条)、刘达的供词和瓦剌残部的画像。“陛下,”nbsp他声音沉稳却有力,“德胜门工事已完成七成,兵卒士气高昂;苏侍郎私扣粮饷三千石、藏匿火器百门,还遣刘达私放瓦剌残部,欲袭德胜门嫁祸臣nbsp——nbsp刘达的供词、交易文书、私刻的户部印鉴,皆在此,请陛下查验!”
nbsp萧桓接过供词,手指刚触到纸页,脸色就沉了下来。苏峻慌忙跪地:“陛下!臣冤枉!是谢渊伪造供词陷害臣!”nbsp赵温也跟着跪:“陛下,谢渊手握兵权,恐有专权之心,他的话不可信!”
nbsp“陛下,”nbsp秦飞从班列中出列,手里捧着两个印鉴和一瓶墨,“此乃苏峻书房搜出的松烟墨,与交易文书上的墨色一致;此乃户部真印(边缘有‘元兴二十年铸阴纹),此乃苏峻私刻的印鉴nbsp——nbsp两者比对,私印无阴纹,字迹也歪斜。玄夜卫还在镇刑司旧仓库查获了藏匿的百门火器,刘达与瓦剌残部也已押至殿外,可当堂对质!”
nbsp萧桓怒喝一声:“传刘达!”nbsp片刻后,刘达被玄夜卫卒押进来,见了苏峻,立刻哭着喊:“苏侍郎!是您让我放瓦剌残部的!是您让我藏火器的!您说事成后升我为千户,您不能不认啊!”nbsp瓦剌残部也跟着指认:“就是他(苏峻)派这人(刘达)接我们进来的,说烧了德胜门,就给我们五十两银子!”
nbsp苏峻的脸瞬间白如纸,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赵温见势不妙,忙道:“陛下!臣不知苏峻通敌,臣只是……nbsp只是觉得谢渊布防过急……”
nbsp“够了!”nbsp萧桓拍案而起,龙椅扶手被他攥得咯咯响,“苏峻通敌阻防,赵温包庇纵容,按大吴律,苏峻斩立决,赵温贬为庶民流放琼州!押下去!”
nbsp玄夜卫卒上前架起苏峻、赵温,苏峻还在哭着求饶:“陛下!臣错了!臣再也不敢了!”nbsp可没人理会他nbsp——nbsp通敌害民,在大吴是十恶不赦的罪,谁也不敢替他求情。萧桓看向谢渊,眼底满是愧疚:“谢尚书,朕错信奸人,让你受委屈了。九门布防仍由你总领,粮饷、火器,朕命户部、工部优先供给,谁敢延误,斩!”
nbsp苏峻、赵温被押下后,布防终于顺了起来。六月十五,工部送来火器百门,户部拨来粮万石;玄夜卫清查镇刑司旧党,抓获刘达等十人,全判了流刑,发配九边充军(刘达因通敌,加判黥面)。
nbsp德胜门的工事进展神速。六月二十,十二座箭楼全部完工,箭楼上的了望塔能眺望到十里外的动静;百个陷马坑全部挖好,里面插满了削尖的硬木,上面盖着草皮和浮土,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五十门火器整齐地架在城楼上,炮口对着漠北的方向,像一头头蓄势待发的猛虎。
nbsp谢渊仍没卸甲。兵卒们见他日夜守在城楼上,士气越来越高nbsp——nbsp周小五(那个十六岁的小兵)练刀时格外卖力,刀术进步得飞快;亲卫们主动加派巡查,夜里还帮着兵卒补衣服;连之前抱怨粮饷不足的老兵,都笑着说:“跟着谢尚书守德胜门,咱们心里踏实!”
nbsp萧桓亲赴德胜门视察。他登上箭楼,看着城下的陷马坑、城楼上的火器,又看着满身尘土却不卸甲的谢渊,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谢尚书,你辛苦了。有你守德胜门,朕在京师就安心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谢渊躬身:“陛下放心,臣定守住德胜门,守住京师的每一寸土地。”
nbsp九门布防全部完成。谢渊召集九门守将,在德胜门举行誓师大会。城楼下,两万兵卒整齐列队,甲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谢渊站在高台上,声音洪亮得震得箭楼的木梁都在颤:“弟兄们!九门已固,火器已备,从今日起,咱们就是京师的盾!瓦剌若来,咱们就用刀、用火器,把他们挡在漠北!守住京师,就是守住咱们的家!”
nbsp“守住京师!守住家!”nbsp兵卒们齐声呐喊,声音像惊雷一样滚过德胜门,连远处的百姓都听见了。百姓们自发提着热粥、拿着麦饼赶来,周小五的娘也来了,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刚烙好的麦饼:“小五,跟着尚书好好守,娘在家等你回来!”
nbsp谢渊接过一位老妪递来的热粥,喝了一口,暖流顺着喉咙滑进心里。那粥里掺着小米,熬得稠稠的,是百姓们最朴实的心意。他想起去年瓦剌围城时,百姓们捐粮捐物;想起今年五月陵寝遭袭时,百姓们自发去陵前祭拜nbsp——nbsp百姓的信任,比任何赏赐都珍贵。
nbsp同日,漠北传来消息:瓦剌左贤王听说京师九门布防稳固,谢渊、岳谦守着要害,知道再南下也讨不到好,遂率部退回漠北深处,还杀了几个主张南下的将领,以示不再犯大吴的决心。
nbsp京师的烽燧燃起了平安火。一串接一串的火光,从德胜门连到安定门,再连到东直门、西直门……nbsp像给大吴的江山系了条红绸,在七月的风里,温暖得让人想哭。
nbsp谢渊终于卸下了甲胄。那身旧甲陪着他守了一个月,内衬已被汗水浸透,肩甲上的黄土结成了块,边缘磨得发亮。他把甲胄交给亲卫:“拿去好好擦一擦,以后说不定还用得上。”
nbsp亲卫接过甲胄时,发现肩甲内侧绣着个nbsp“谢”nbsp字nbsp——nbsp那是谢渊的妻子去年亲手绣的,怕他在战场上丢了甲胄。谢渊看着甲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nbsp——nbsp他已有一个月没回家了,不知道妻子和孩子怎么样了。
nbsp岳谦走进来,手里拿着安定门的防务记录:“谢尚书,安定门一切安好,烽燧每日通报平安,兵卒们都在练火器,准头越来越准了。”nbsp他递过一张纸,“这是漠北探子的回报,瓦剌已退回漠北深处,三年内不会再来。”
nbsp谢渊接过回报,心里松了口气。他给岳谦倒了杯热茶:“这次布防,多亏了你。你父岳峰将军若泉下有知,定会为你骄傲。”
nbsp岳谦接过茶,眼眶微红:“末将只是做了该做的。若不是谢尚书当年举荐,末将也走不到今天。”nbsp两人相视一笑,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他们身上,温暖得像春日的风。
nbsp萧桓下了一道厚赏的圣旨:谢渊加nbsp“少保”nbsp衔,赏银五千两、绸缎百匹;岳谦升都督同知,赏银三千两;陈安、李默等九门守将各升一级,赏银千两;周小五等表现突出的兵卒,各赏银五十两,还赐了nbsp“忠勇兵”nbsp的牌子。
nbsp同时,萧桓命内阁编纂《京师九门防务录》,把这次布防的经验(箭楼的高度、陷马坑的深度、火器的配置)都写进去,纳入《大吴兵律》,让后世都照着学。工部还在德胜门、安定门各立了一块nbsp“忠勇碑”,德胜门的碑上刻着谢渊、周小五等兵卒的名字,安定门的碑上刻着岳谦、刘达(那个守安定门的小兵,不是通敌的刘达)等名字,碑文中写道nbsp“德佑十五年夏,谢公、岳公守九门,拒奸佞、防胡虏,京师乃安”。
nbsp谢渊仍常去德胜门巡查。虽已卸甲,可他每天都要去城楼上走一圈,看看箭楼,看看火器,跟兵卒们聊聊天。百姓们见了他,都会笑着打招呼:“谢尚书,又来巡查啊?”nbsp他也笑着回应:“是啊,看看咱们的德胜门。”
nbsp京师的街头巷尾又热闹起来。孩子们在胡同里追着玩,商贩们吆喝着卖糖葫芦、卖风车,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手里摇着蒲扇,聊着今年的收成nbsp——nbsp这是谢渊最想看到的画面,也是他守京师的意义。
nbsp片尾
nbsp德佑十五年七月廿,萧桓下旨:
nbsp苏峻斩立决,曝首德胜门三日(七月廿一至廿三),警示百官nbsp“凡通敌阻防、害民误国者,皆如此下场”;赵温贬为庶民,流放琼州,终身不得回京,家产抄没入官(一半充边饷,一半给德胜门兵卒做赏钱);其串联的旧党廿余人,经查有通敌者斩(共三人),附和者罚俸一年,派往九边督运粮饷(戴罪立功)。
nbsp玄夜卫增设nbsp“京师防务巡查司”,由秦飞兼领,专司九门防务核验(每月巡查一次),核验内容包括守兵训练、火器保养、工事完好度,结果直接奏报皇帝,不许隐瞒。
nbsp兵部修订《九门守将任免制》:九门守将需从边卫老将中遴选(至少守边五年以上),任期三年不得连任,任内若有防务失误,轻则贬官,重则斩首;守将上任前,需在德胜门nbsp“忠勇碑”nbsp前立誓nbsp“守土护民,不辱使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户部拨粮五万石、银十万两,用于九门防务维护(箭楼修补、火器维修);工部设nbsp“京师火器局”,专司九门火器的维修、补充,确保每门火器都能随时使用。
nbsp谢渊、岳谦仍忙着九门的事。萧桓常召他们入宫议事,有时聊到深夜,还留他们在宫里吃饭。李东阳在《内阁记事》里写:“九门布防之役,非谢尚书之坚、岳将军之勇,非玄夜卫之细、百姓之助,难成也。帝王之明,在信忠良、诛奸佞;社稷之安,在固城防、励兵卒nbsp——nbsp二者少一,皆难安天下。”
nbsp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了块nbsp“九门安澜碑”,碑上刻着谢渊、岳谦的名字,还有一段赞语:“谢公不卸甲,岳公继忠魂,九门固若金汤,京师安如泰山。德佑十五年夏,胡尘远遁,百姓安乐,皆赖此二人之力也。”
nbsp每到初一、十五,总有百姓提着祭品来nbsp“九门安澜碑”nbsp前祭拜。香火袅袅中,德胜门的箭楼愈发坚固,安定门的烽燧愈发明亮,像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也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nbsp卷尾
nbsp《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六月,帝命渊总领京师九门防务,谦协之。峻通敌阻防,温包庇,渊与谦勘其罪,帝诛峻、贬温。渊自领德胜门,昼夜不卸甲,筑工事、练兵卒,九门乃固。瓦剌闻之,退漠北不复来。帝赞曰:‘渊之忠勇,胜岳峰;谦之果决,不愧忠良后nbsp——nbsp非二人,京师难安,大吴难固。”
nbsp《玄夜卫档?防务录》补:“苏峻赵温案后,帝命玄夜卫将‘苏峻赵温通敌阻防案与‘张端构陷案‘赵霖袭陵案并编为《三奸警示录》,颁行六部九边、府州县,令‘百官以端、霖、峻为戒,勿贪勿奸、勿通敌;以渊、谦、山为范,勿惧勿退、勿负民。又命兵部将九门布防经验推行边卫,大同卫、宣府卫皆仿‘京师模式筑城防,九边遂入安稳之期。德佑十五年秋,京师仓廪充盈,兵卒精练,九边无警,大吴遂入鼎盛,时人谓‘谢岳守京,胡尘不起;君臣同心,天下太平。”
喜欢。
第600章 如今漠北尘烟静,犹念当年护此方[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