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91章 悟后躬身明罪愆,泪陈己过谢群贤[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臣这就去!陛下,太后那边,您需委婉解释,莫让她动气nbsp——nbsp太后是为陛下安危着想,只是被奸人利用了。”

    nbsp萧桓点头,心里五味杂陈nbsp——nbsp母后的担忧是真的,可奸人的算计也毒,若今日他信了密报,真议迁避,朝堂必乱,瓦剌再趁虚而入,京师就真的完了。他转身往慈宁宫去,想先跟母后说明情况,却见林氏从宫门外进来,手里拿着个食盒,看见他,眼神突然慌了,慌忙低头行礼。

    nbsp周显带着玄夜卫卒到林氏的住处时,她正收拾行李,想从后门逃走。食盒里的糕点撒了一地,贴身的银钗掉在地上,钗底刻着nbsp“林”nbsp字nbsp——nbsp这钗的形制,与张成案中查获的银器一模一样。“林氏,”nbsp周显的声音冷得像冰,“你私递伪报,勾结石迁旧党,还想逃?”

    nbsp林氏瘫坐在地上,泪水混着鼻涕流下来:“我...nbsp我是被张成逼的!他说,若我不递密报劝太后迁避,就杀了我在流放地的父亲!”nbsp周显拿出从她枕下搜出的密信,是张成写的:“事成后,保你封妃,接你父回京。”nbsp周显把信扔在她面前:“逼你?张成许你封妃,接父回京,这也是逼你?”

    nbsp林氏再也无话可说,只是哭着求饶:“我错了...nbsp求大人饶我一命...nbsp我再也不敢了...”nbsp周显让人把她押下去,立刻去慈宁宫见萧桓,递上查获的银钗和密信:“陛下,林氏招了,她父林皋是前镇刑司书吏,李谟案连坐流放,张成以她父性命要挟,让她入宫后联络太后,递伪报劝迁nbsp——nbsp石迁的‘迁避策,也是张成死前交给她的。”

    nbsp萧桓看着银钗,想起母后刚才的眼泪,心里又气又疼nbsp——nbsp气奸人利用母后的仁慈,疼母后被蒙骗却全然不知。他起身道:“摆驾慈宁宫,朕要亲自跟母后说明白。”

    nbsp慈宁宫的烛火依旧明亮,李太后却没了之前的焦虑,只是坐在榻上,反复摩挲着桌上的小袄。萧桓进来时,见她眼角还有泪痕,心里一软:“母后。”nbsp太后抬头,看见他身后的周显,手里还拿着银钗和密信,瞬间明白了什么,脸色变得惨白:“桓儿...nbsp这...nbsp这是怎么回事?”

    nbsp萧桓坐在她身边,把密信和银钗递过去,轻声道:“母后,林氏是石迁旧党张成的人,她递的密报是假的,卢沟桥没破,瓦剌也没攻到西直门nbsp——nbsp她这么做,是想骗您劝朕迁避,好让瓦剌趁机破城。”nbsp太后接过密信,看着上面nbsp“封妃”“接父回京”nbsp的字样,手开始发抖:“我...nbsp我竟信了她的话...nbsp还劝你迁避...nbsp我差点害了大吴,害了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太后的眼泪又掉下来,这次是愧疚:“桓儿,母后糊涂啊!只想着你的安危,却没查这密报的真假,若你真听了我的话,后果不堪设想...”nbsp萧桓握住她的手:“母后,您是为了朕好,朕知道。奸人狡猾,您也是被蒙骗的,不怪您。”

    nbsp周显躬身道:“太后仁慈,只是被奸人利用。如今林氏已被擒,石迁旧党也在清查,京师防务稳固,太后不必担忧。”nbsp太后深吸一口气,擦了擦眼泪:“桓儿,你放心,母后再也不会听信谗言了。明日起,我就把私产捐出来充军饷,闭门省己,不再干预朝政nbsp——nbsp只求能补过。”

    nbsp十二月廿七的清晨,李太后捐私产三万两的消息传遍京师。百姓们听说太后为守城捐产,纷纷称赞nbsp“贤后”,之前因nbsp“迁避”nbsp之说而起的恐慌,彻底消散。谢渊拿着户部递来的捐银清单,对萧桓道:“陛下,太后捐的三万两,可造箭簇十万支、云梯五十架,解了工部的燃眉之急。”

    nbsp萧桓点头,心里颇感欣慰nbsp——nbsp母后虽一时糊涂,却能及时醒悟,还以实际行动补过,这份大义,实属难得。他看向窗外,玄夜卫卒正在清查宫中人,凡与林氏有往来者,皆被带走勘问;慈宁宫的宫门紧闭,太后已开始闭门省己,每日只诵经祈福,不再见外臣。

    nbsp“陛下,”nbsp谢渊又道,“周显查得,林氏的父亲林皋,已在流放地病逝,张成是故意用‘接父回京骗她nbsp——nbsp这奸人,连死人都利用。”nbsp萧桓的目光变冷:“林氏虽被蒙骗,却也助纣为虐,按律处置;张成的余党,继续清查,绝不能留。”

    nbsp同日,萧桓下旨:“后宫不得干预朝政,凡宫人与外臣私通消息者,斩;设‘宫闱监察司,由玄夜卫统领,专查宫中人言行,防奸人渗透。”nbsp这道旨意,既肃清了后宫的隐患,也让朝堂上下明白,帝后一心,皆以死守京师为念。

    nbsp十二月廿八的午后,瓦剌太师也先见京师防务稳固,援兵又至,粮草耗尽,终于率部退离通州。消息传到慈宁宫,李太后正在诵经,听到后,忍不住落下泪来nbsp——nbsp这几日的愧疚、担忧,终于随着瓦剌的退去而消散。她让人叫来太监,吩咐道:“去告诉陛下,就说母后为他高兴,也为大吴高兴。往后,母后只求京师安稳,百姓安康。”

    nbsp萧桓接到回话时,正与谢渊、李东阳商议后续防务。他笑着对二人道:“母后能放下心结,朕也放心了。这一次,虽有后宫惑乱,却也让咱们看清了奸人的伎俩,加固了宫闱防线nbsp——nbsp也算是因祸得福。”nbsp李东阳躬身道:“陛下仁孝,太后明大义,君臣同心,百姓拥护,这才是大吴得以安稳的根本。”

    nbsp德佑十五年正月初一,京师开城,百姓们涌上街头,庆祝新年,也庆祝京师解围。李太后虽闭门省己,却让人送来亲手缝制的冬衣百件,分发给守城的兵卒。兵卒们捧着暖和的冬衣,纷纷对着慈宁宫的方向躬身行礼nbsp——nbsp他们知道,这位太后虽曾一时糊涂,却也是真心为了大吴。

    nbsp萧桓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看着殿下的谢渊、李东阳、周显等人,又想起母后的补过之举,心里突然坚定:大吴的江山,不是靠迁避能守住的,是靠君臣的忠勇、百姓的拥护,还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他起身道:“今日京师安稳,是诸位臣工死战之功,是百姓拥护之功,也是太后明大义、补己过之功。往后,朕与诸位,当同心同德,守好这大吴的江山,护好这天下的百姓!”

    nbsp百官齐声应和,声音震得殿内烛火晃了晃,也震得窗外的积雪,轻轻落在太和殿的金砖上nbsp——nbsp那是新年的雪,也是安宁的雪,覆盖了之前的烽烟,也预示着大吴的新生。

    nbsp片尾

    nbsp德佑十五年正月,李太后捐私产三万两充军饷后,又散宫中珍宝,换银两万两,用于安抚宣府卫、大同卫的死难将士家属;闭门省己三月后,虽偶与帝后相见,却再不提朝政,每日只诵经祈福,为大吴祈求平安。

    nbsp林氏因nbsp“通敌递伪报”,被判流放大漠,终身不得回京;其党羽凡五人,皆伏诛。玄夜卫nbsp“宫闱监察司”nbsp正式设立,选调精干卒三十人,驻于后宫外围,凡宫中人出入、外臣与后宫往来,皆需经其勘验,后宫干预朝政之患遂绝。

    nbsp谢渊因守城有功,升兵部尚书,总领九边军务;周显升玄夜卫指挥使,仍掌诏狱署;李东阳加太子太傅,继续辅理内阁。京师内外,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城墙上的箭痕,还在默默诉说着那场nbsp“后宫惑乱、君臣共守”nbsp的往事。

    nbsp卷尾

    nbsp《大吴史?后妃传》载:“李太后,帝桓生母也。德佑十四年十二月,为宫人林氏所惑,劝帝迁避,后知林氏通奸党,愧悔,捐私产五万两充军饷,闭门省己三月,终身不复干预朝政。帝感其大义,每岁正月朔日,必率后妃入慈宁宫问安,天下称‘贤后。”

    nbsp《玄夜卫档?宫闱录》补:“宫闱监察司设立后,定‘三禁之制:禁宫人与外臣私通消息,禁后宫为外臣求官,禁宫人传布宫外谣言。德佑十五年至永熙帝朝,后宫无干预朝政之事,宫闱肃然。林氏流放后,玄夜卫查其党羽,凡涉及镇刑司旧吏者,皆流放边地,永不叙用,李谟余党彻底肃清。”

    喜欢。

第591章 悟后躬身明罪愆,泪陈己过谢群贤[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