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阉语已萦宸衷里,将血空凝堞影寒[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指尖却在卷首捏出了白痕。
nbsp萧桓接过军报,见字迹潦草,墨色深浅不一,似是急就章。末尾nbsp34;臣岳峰泣血叩请34;nbsp六字,墨色深浓如凝血,边缘晕开的毛边,倒真像血珠浸过的痕迹。他忽然想起永乐帝萧珏的训示,那是刻在文华殿廊柱上的:34;边将泣血,必是急难34;,可这话此刻听着,竟有些刺耳。
nbsp34;徐爱卿以为,当发粮否?34;nbsp萧桓的声音有些干涩。他注意到徐文良的袖口沾着些墨渍,与军报上的墨色极像,心里莫名一动nbsp——nbsp莫非兵部早见过这份文书?
nbsp徐文良眼角又瞟向李德全,见对方微微颔首,便缓缓道:34;陛下,内帑关乎京畿防务,不可轻动。且岳峰军报中,未提具体伤亡数字,亦未附各千户联名画押nbsp——nbsp按军制,此等急报需三司会签,他这封...nbsp恐不合规。34;
nbsp34;不合规?34;nbsp萧桓猛地将军报拍在案上,烛火惊得一跳,灯花簌簌落在龙纹锦垫上。34;城快破了,还要讲规矩?34;nbsp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压抑许久的烦躁nbsp——nbsp当年他被囚南宫,那些nbsp34;合规矩34;nbsp的奏报,哪一个不是将他往死里逼?
nbsp李德全忙膝行半步,袍角在金砖上拖出沙沙声:34;陛下息怒。正因城危,才更要审慎。前日玄夜卫密探回禀,说岳峰与宣府卫谢渊过从甚密。谢渊虽以清廉称,却也是手握兵权的边将nbsp——34;
nbsp他故意顿住,看着萧桓的脸色一点点沉下去。谢渊...nbsp那个在宣府卫凿冰治军的硬骨头,去年还上书弹劾过石亨旧部,是朝堂上少有的nbsp34;不粘锅34;。可越是这样的人,越让萧桓忌惮nbsp——nbsp无欲则刚,刚则难制。
nbsp34;二人若暗通款曲,借边患逼宫;nbsp李德全的话像淬了冰,掷在萧桓脚边。三年前,石亨、徐有贞就是打着nbsp34;清君侧34;nbsp的旗号闯入南宫,如今想来,那铠甲的寒光仍刺得他后颈发麻。
nbsp萧桓忽然觉得殿内太闷,推开半扇窗。夜风带着宫墙下的槐花香涌进来,却吹不散心头的滞涩。他望着殿外沉沉夜色,乾清宫的琉璃瓦在月下泛着冷光,像一头蛰伏的巨兽。
nbsp徐靖适时补充,声音比刚才柔和了些,带着几分nbsp34;循循善诱34;:34;陛下,李德全虽言过其实,却也是为江山着想。依臣之见,可暂派镇刑司缇骑前往核查,若军报属实,再发粮不迟。34;
nbsp34;缇骑?34;nbsp萧桓冷笑,指尖在窗台上敲出轻响,34;镇刑司那些人,到了大同卫,是查粮荒还是查边将?当年石亨案,他们查了三月,查出的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真正的罪证倒被销毁了不少。34;
nbsp李德全忙道:34;陛下圣明。但此次可派李谟去nbsp——nbsp他是镇刑司掌刑千户,最是谨慎,又是陛下潜邸旧人,断不会徇私。34;nbsp李谟...nbsp萧桓想起那人阴鸷的眉眼,去年处置南宫旧人时,下手倒是利落。
nbsp徐文良附和:34;李谟熟悉军制,可验看岳峰的千户花名册、粮仓账簿。按《边镇军律》,凡守城三月以上者,需每五日造册报备,若岳峰拿不出,便知军报虚实。34;nbsp他说得头头是道,仿佛早已备好了说辞。
nbsp萧桓踱回案前,军报上的nbsp34;煮甲34;nbsp二字被烛火烤得有些发脆。他忽然想起幼时随泰昌帝萧震狩猎,见猎犬追逐受伤的麋鹿,明知对方已无力反抗,仍要龇牙咧嘴地试探nbsp——nbsp此刻的自己,竟像极了那猎犬。
nbsp李德全见萧桓意动,又膝行半步,声音压得更低:34;陛下,臣还有一策。可命岳峰派亲信送nbsp39;nbsp城防图nbsp39;nbsp至京,图中需标注现存兵力、城垣破损处、北元布防nbsp——nbsp既验其忠,亦观其势。若图中虚实分明,便是真心;若有隐瞒;
nbsp他没说下去,但谁都明白nbsp——nbsp隐瞒便是心虚。萧桓捏着朱笔的手微微发颤,这哪里是要城防图,分明是逼岳峰自缚手脚。北元若截获送图的人,大同卫的布防便成了白纸,城破只在旦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34;这...nbsp恐陷岳峰于险地。34;nbsp萧桓的声音有些犹豫。永乐帝当年北征,常对将领说nbsp34;疑人不用,用人不疑34;,这话他曾写在扇面上,如今扇面早不知所踪。
nbsp徐文良忙道:34;陛下,兵者诡道也。岳峰若真心守城,自会有万全之策送图;若心有二志,这便是试金石。且臣已想妥,可命宣府卫谢渊派兵护送,一来显朝廷信任,二来也可让谢渊就近监视nbsp——nbsp一举两得。34;
nbsp这话像根楔子,钉进萧桓心里。让谢渊监视岳峰,再让缇骑监视谢渊...nbsp环环相扣,倒像是当年石亨布下的局。他忽然觉得,这朝堂比北元的草原还要凶险,处处都是看不见的绊马索。
nbsp萧桓重新拿起那份军报,指腹抚过nbsp34;臣岳峰泣血叩请34;nbsp六字。墨迹下的宣纸有些发皱,像是被水浸过nbsp——nbsp是泪水,还是汗水?他忽然想起自己被囚南宫时,也曾写过无数封nbsp34;泣血34;nbsp的奏疏,那些纸,如今怕是早成了灰烬。
nbsp34;徐爱卿,34;nbsp他抬眼,目光扫过二人,34;依你之见,这粮,何时可发?34;
nbsp徐文良与李德全交换了个眼神,徐文良道:34;待李谟的核查文书与岳峰的城防图到京,三司会审无误,再发不迟。最多...nbsp十日便有分晓。34;
nbsp34;十日?34;nbsp萧桓喃喃自语。大同卫的士卒,能撑过十日吗?他仿佛听见城楼上的哭嚎,那些声音穿透宫墙,钻进耳朵里。可另一个声音又在说:万一是圈套呢?万一他们想借守城之功,逼朕给他们加官进爵,甚至...
nbsp他猛地甩了甩头,像是要甩掉那些纷乱的念头。龙椅的扶手被他攥得发烫,三年前复位时的誓词犹在耳畔:34;绝不重蹈土木堡之覆辙34;,可这nbsp34;不覆辙34;,竟要以怀疑忠臣为代价吗?
nbsp34;就依李德全所奏。34;nbsp良久,萧桓的声音在殿内响起,带着一种疲惫的决绝。他提起朱笔,蘸了蘸墨,笔尖悬在军报上方,迟迟未落。烛火在笔尖投下细小的阴影,像只窥视的眼睛。
nbsp李德全与徐文良屏息凝神,看着那支笔nbsp——nbsp那是决定大同卫存亡的笔。殿外的漏刻滴答作响,敲在每个人的心尖上。
nbsp终于,萧桓在军报右下角批下nbsp34;暂缓34;nbsp二字。墨迹透过纸背,在案上洇出一小团黑痕,像块洗不掉的血渍。34;传旨镇刑司,34;nbsp他的声音有些沙哑,34;先查岳峰亲信往来,粮援之事,待查清再说。34;
nbsp34;陛下圣明!34;nbsp二人齐齐叩首,额头撞在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起身时,徐文良悄悄将一张银票塞进李德全的袖中,动作快得像偷食的鼠。
nbsp萧桓没有看见nbsp——nbsp或者说,他看见了,却懒得去管。这些朝堂上的小动作,他早已见怪不怪。复位三年,他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容忍这些nbsp34;必要之恶34;。
nbsp徐靖与李德全退出乾清宫时,夜色已浓得化不开。宫墙外的槐花香混着远处的更鼓声飘来,李德全抚着袖中那张沉甸甸的银票,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nbsp34;李公公,34;nbsp徐文良压低声音,34;李谟那边,还需叮嘱他...nbsp拿捏好分寸。34;
nbsp34;徐大人放心,34;nbsp李德全笑得眼角堆起褶皱,34;李谟是个明白人。岳峰若识趣,还能留个全尸;若是不识趣;nbsp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34;正好给谢渊提个醒。34;
nbsp二人相视而笑,笑声被夜风卷走,散在宫道的暗影里。
nbsp乾清宫内,萧桓仍对着那叠边报枯坐。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狭长,像一道悬在梁柱上的疑绳。他忽然想起谢渊去年送来的奏疏,说nbsp34;边将最怕的不是北元,是中枢的猜忌34;,当时他还斥责谢渊nbsp34;危言耸听34;,如今想来,那字字都带着血。
nbsp三日后,大同卫的第九封告急文书送到时,附带了一片风干的血肉nbsp——nbsp岳峰的断指,以及指血写就的nbsp34;死守34;nbsp二字。那字写得歪歪扭扭,笔画间带着颤抖,却像烧红的烙铁,烫得萧桓指尖发麻。
nbsp他展开血书,墨迹早已发黑,却仍能看出书写时的决绝。34;死守34;nbsp二字的边缘,有些许晕开的痕迹,像是泪滴打湿的nbsp——nbsp是岳峰的泪,还是那些饿毙士卒的泪?
nbsp萧桓捏着血书的手微微发颤,心底某个角落忽然塌陷。他想起永乐帝萧珏的另一句训示:34;宁可信其忠,不可信其奸34;,可他却反其道而行之。
nbsp34;陛下,徐大人求见,说镇刑司已查到岳峰与谢渊的nbsp39;nbsp往来密信nbsp39;。34;nbsp李德全的声音在殿外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nbsp萧桓猛地将血书揉成一团,扔进烛火里。纸烬飘起,如同一缕缕未散的疑烟,在他眼前盘旋、消散。他看着那团火,忽然觉得,自己烧掉的不是血书,是某个再也找不回的东西。
nbsp34;让他进来。34;nbsp萧桓的声音平静得可怕,仿佛刚才那个挣扎的人不是他。殿外的风更紧了,吹得烛火剧烈摇晃,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像个看不清面目的鬼魅。
nbsp片尾
nbsp谢渊在宣府卫截获镇刑司密信,见信中nbsp34;岳峰通敌34;nbsp四字,知是构陷。他连夜带亲兵奔赴大同,途中得知朝廷粮援仍未发,在驿站墙壁上题诗:34;紫殿犹疑边将忠,长城空倚血痕红。莫言庙堂多远虑,谁念城头饿殍风?34;
nbsp抵卫时,正遇岳峰在城楼指挥作战,左臂伤口渗血,仍挥剑大呼。谢渊按住他欲叩拜的手,低声道:34;岳将军死守的,何止是城?34;nbsp岳峰一怔,随即泪落,血染甲胄。
nbsp卷尾语
nbsp《大吴史?岳峰传》载:34;大同围解后,峰入觐,帝问nbsp39;nbsp当日疑卿,卿恨否?39;nbsp峰叩首曰:39;nbsp臣知陛下居安思危,何敢恨?但求后世君王信边将如信手足,则边尘自息。39;nbsp帝默然良久,赐金疮药,未提封赏。34;
nbsp《谢渊文集》存:34;德佑十四年之疑,非独帝之过,亦朝局之弊也。阉寺与朝臣相结,以猜忌乱国策,边将虽有赤诚,难抵中枢暗箭。后余奏请设nbsp39;nbsp巡边御史nbsp39;,专司边将功过核查,盖源于此。34;
nbsp《明伦汇编》评:34;君疑臣则臣死,臣疑君则国危。德佑朝大同之困,非困于北元,实困于中枢之疑。幸有谢渊、岳峰之辈,以忠烈破猜忌,不然,边墙早溃于内矣。34;
喜欢。
第541章 阉语已萦宸衷里,将血空凝堞影寒[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