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尘归尘·光向光[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出哪些区域容易产生危险的“共振峰”,从而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教育和文化引导,而非强行压制。
nbsp林建奇签署命令,将尘光密钥的部分算力永久性地分配给了一个名为“社会意识气象台”的项目。该项目不再专注于外部威胁,而是持续监测、分析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情绪、文化趋势、舆论焦点,并评估其“意识相干性”与“能量强度”,定期发布“社会心态健康度”报告,为教育、文化、宣传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nbsp一场无声的变革正在发生:守护文明的方式,从建造更高的城墙,变成了培育更健康的土壤。
nbsp一日,密钥的“社会意识气象台”捕捉到一个微小却令人欣慰的趋势。
nbsp在某知名知识分享平台上,一个关于“如何看待科技发展中的人文伦理”的话题下,涌现了大量高质量的讨论。许多参与者自发地引用了“幽灵”案作为反面案例,来分析技术滥用、数据隐私、人性弱点如何共同酿成恶果。他们的讨论理性、深入,超越了简单的情绪宣泄。
nbsp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天才少年nbsp和nbsp梁露nbsp也匿名参与其中,从技术和心理角度提供了专业见解,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nbsp这个讨论形成的“意识场”,呈现出高度的“理性相干性”,但其“能量强度”却温和而持久,像一片肥沃而湿润的土壤,而非一把灼人的烈火。
nbsp密钥模拟显示,这种形态的意识活动,与“归墟”的共振概率极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看,”郑雅萍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不是恐惧带来的死寂,也不是狂热带来的喧嚣,而是这种…充满生机的理性。”
nbsp林建奇点点头。这就是“净壤”计划追求的终极目标——一个能够自发进行深度思考、有效管理自身意识能量、从而能与任何未知宇宙现象安然共处的文明。
nbsp就在这时,监控屏幕显示,奥尔特云方向的引力波“心跳”,依旧保持着它那永恒而规律的节奏。
nbsp但这一次,人们看向它的目光已然不同。
nbsp它不再是一个需要警惕的捕食者。
nbsp它更像是一座遥远的风力发电站发出的嗡鸣——一种客观存在、需要保持安全距离、但已不再令人恐慌的背景噪音。
nbsp人类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电网”,避免与它产生危险的共振。
nbsp净蚀中心的灯光变得柔和了许多。
nbsp屏幕上的数据依旧流动,但警报声已许久未响。
nbsp林建奇的工作从处理危机,变成了阅读“社会心态健康度”报告,并思考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培养更多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的下一代。
nbsp他从一个猎人,变成了一个园丁。
nbsp方尖碑依旧静默矗立,但其象征意义已然改变:它不再是刺向黑暗的利剑,而是照亮文明内在成长路径的灯塔。
nbsp守护者并未放松警惕,只是理解了守护的真正内涵——不是对抗外部某个具象的怪物,而是持续引导内部无限的潜能,走向更开阔、更坚韧、更智慧的未来。
nbsp故事从未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更安静、更根本的方式在继续。
喜欢。
第423章 尘归尘·光向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