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人心为岸与永夜微光[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同实验(甚至动用了当时尚在雏形的计算机网络),放大和测量集体意识可能产生的物理效应。而“长夜”事故,并非爆炸或泄漏,而是在一次极限实验中,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集体陷入了长达72小时的深度昏迷,醒来后大部分人对实验过程记忆模糊,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部分人出现了类似今天“锚点”技术人员报告的“感知异常”症状。
nbsp实验数据被彻底封存。报告结论语焉不详,只提及“观测到无法解释的意识海啸及其回响效应,风险不可控”。
nbsp“所以,‘归墟现象…或者说集体意识对现实的影响…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意外触发过?”郑雅萍感到历史的循环令人窒息,“付书云…他是否通过某种途径,接触到了这些被封存的、危险的知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很可能。”林建奇道,“他的‘天才,部分是建立在前人盲目探索留下的、带血的教训之上。‘摇篮是更危险、更系统化的第二次尝试。”
nbsp历史的尘埃之下,埋藏着人类屡次触碰禁区的代价。
nbsp就在调查似乎难有突破时,一位曾是“回声”计划外围数据记录员、现已垂暮的老人,在弥留之际,向前往探访的调查人员断断续续地重复着一个词:
nbsp“逆模因…(AntiMeme)…他们想用…逆模因…锁住它…”
nbsp逆模因?这个概念远超那个时代的技术背景!它指的是一种能够主动抑制自身信息传播、让人无法记忆或理解的概念或信息!
nbsp“回声”计划的后继者,可能尝试制造一种“概念性的锁”,将那次实验观测到的可怕现象本身“锁”起来,让它无法被传播、被理解、被再次触及!这或许才是“长夜”事故后真正的善后工作!
nbsp而这个“逆模因”锁,显然随着时间流逝和人员的离散,效力正在减退。付书云或许正是那个部分免疫了“锁”的效果、偶然窥见真相一角的人!
nbsp这个发现让林建奇背脊发凉。人类过去不仅尝试过测量,甚至可能已经制造出了针对这类威胁的、基于信息层面的防御武器,只是我们自己都快忘记了!
nbsp“立刻寻找‘逆模因相关的任何资料!哪怕是传说、臆测、科幻作品也不放过!”林建奇下令。这可能是通往全新防御方式的关键。
nbsp与此同时,“锚点”网络内,经过优化的集体冥想训练仍在继续。那种诡异的“感知异常”报告减少了,但并未完全消失。
nbsp一名参与训练的心理学家在深度冥想后,没有听到嗡鸣,却带来了一段更主观、更令人费解的描述:
nbsp“我‘感觉到的不是声音…而是一种…古老的悲伤…和…无垠的饥饿…混合在一起的…无法形容的…‘存在感…它并非恶意,只是…完全不同…我们的恐惧和混乱,对它们而言,可能只是…食物?而我们的秩序与和谐,对它们而言,也许是…噪音?或者…光?…”
nbsp这段充满隐喻的描述,无法被证实或证伪,却深深烙印在所有听闻者的心中。
nbsp它暗示,“归墟”背后的存在,其动机和感知方式可能完全超出人类的理解范畴。所谓的“威胁”,或许只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形式在试图共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摩擦。
nbsp林建奇站在净蚀中心的指挥席上,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全球情绪态势、锚点稳定度、微光计划预警、“逆模因”研究进度…
nbsp他知道,人类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nbsp一边是黑暗的诱惑与历史的教训。
nbsp一边是艰难的理解与主动的引导。
nbsp脚下是现实的土地,头顶是深邃的、充满未知的星空。
nbsp净蚀的行动,从追剿一个犯罪网络开始,穿越了技术、维度、时间的迷雾,最终指向了人类对自身意识本质的探索和对宇宙未知的敬畏。
nbsp这趟旅程没有终点。
nbsp守护,将成为文明永恒的姿态。
nbsp方尖碑静默矗立,其阴影与光芒所及之处,即是人类需要守护的、不断变化的疆域。
喜欢。
第415章 人心为岸与永夜微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