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1章 洪峰变金流:科技化险为夷的能源奇迹[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2022年9月16日,江南梅雨季节刚过,长江中下游的天空仍飘着零星细雨。沈知意的直升机掠过洞庭湖上空,下方两座巨型蓄水池如钢铁巨兽般横卧江畔,量子涂层在阳光下泛着幽蓝光泽。这是星宁集团历时半年建成的洪水智能处理厂,此刻正安静地吞吐着江水,等待下一次洪峰的到来。

    “沈总,两座蓄水池总容量达12亿立方米,相当于3个西湖。”工程师通过量子通讯汇报,全息投影中,蓄水池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底部的涡轮发电机组、侧壁的纳米过滤膜,以及顶部的智能调节闸门。沈知意轻点屏幕,调出实时数据:当前蓄水率37%,已发电2.3亿度,周边工厂用电成本下降41%。

    落地后,她径直走向中控室。巨大的量子屏幕上,洪水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着长江流域的水位变化。当监测到某支流出现超警戒水位时,AI系统瞬间启动:智能闸门自动开启,浑浊的洪水如驯服的巨龙,顺着导流渠涌入蓄水池;涡轮发电机开始高速运转,将水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纳米过滤膜同步启动,仅用8分钟就完成泥沙分离,过滤后的清水重新排入河道。

    “传统抗洪靠‘堵,我们靠‘用。”沈知意对前来考察的水利部官员说道,“每立方米洪水可发电去年汛期两座处理厂累计发电18亿度,不仅满足周边工厂需求,还向电网输送了5亿度清洁能源。”她调出某纺织厂的财务报表,“他们每月电费支出从200万降至120万,利润增长35%。”

    更令人惊叹的是洪水处理厂的“生态闭环”。分离出的泥沙被3D打印机制成建筑材料,用于周边基建;沉淀的淤泥则在生物实验室转化为有机肥料,供应给当地农场。某有机蔬菜基地的负责人激动地展示着检测报告:“用洪水淤泥种出的番茄,维生素含量比普通产品高27%!”

    在招聘大厅,“月薪8万起”的电子屏闪烁着夺目光芒。科研人员们排着队提交简历,

第451章 洪峰变金流:科技化险为夷的能源奇迹[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