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天读百位世界顶级哲学心里学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1章 乔治米勒探索认知极限与信息加I奥秘的先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乔治·米勒——探索认知极限与信息加工奥秘的先锋

    在心理学的浩瀚海洋中,乔治·米勒(Gee

    Armitage

    Miller)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以其对人类认知领域的卓越研究,为我们照亮了理解思维、语言与信息处理的道路。他的贡献不仅丰富了心理学理论宝库,更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哲学智慧,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心智的运作方式。

    生平:学术旅程中的智慧追寻

    乔治·米勒于1920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成长于一个充满知识氛围的家庭,米勒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他在弗吉尼亚大学完成本科学习,主修心理学和演讲学,这段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了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了视野。之后,米勒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在那里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

    在哈佛大学,米勒深受当时心理学界新兴思潮的影响,开始专注于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他的学术生涯辗转于多所知名院校,包括普林斯顿大学等。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中,米勒不断探索创新,与众多优秀学者交流合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理论观点。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与教学,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心理学人才,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神奇数字“7±2”:认知容量的探索

    米勒最为着名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提出了神奇数字“7±2”。在1956年发表的经典论文《神奇的数字

    7

    ±

    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中,他指出人类短期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个单位(组块),上下浮动2个单位。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人们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的独立信息单元数量在5到9个之间。例如,让人们瞬间记忆一串随机数字,大多数人能够准确记住的数字个数就在这个范围之内。

    这一发现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哲学意义。它揭示了人类认知系统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从哲学层面看,这意味着人类的认知并非无限强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约束。这种局限性提醒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认知负荷。比如在设计教学内容或信息呈现方式时,应避免一次性传递过多信息,以免超出人们的认知容量,导致信息接收和处理的困难。

    此外,米勒还提出了“组块”(chunking)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将零散的信息组合成有意义的单元(组块),来扩大短期记忆的容量。例如,将电话号码“138

    1234

    5678”分成三个组块来记忆,比逐个记

第171章 乔治米勒探索认知极限与信息加I奥秘的先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