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57章 中央集权(中)[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人的名树的影,一个人的名声自然也是任官的重要参考,刘禅当然也认可名声考察的必要性。

    因此,平日里官员们的为官政绩以及在社会上的声望便成为了任命县级长官时不可或缺的参考条件。

    如果某位官员表现不佳,想要得到升迁所需的推荐信恐怕会难如登天。

    刘禅深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至关重要。

    刘禅通过强化中央对县级领导的任免约束,极大程度强化了朝廷对地方的管理渗透力度。

    在这一政策下,县级长官原则上均需统一由中央选派。

    具体而言,这项工作主要交由吏部四选来负责。

    其任用程序堪称严密且繁杂,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所选官员具备足够的能力和品德胜任相应职务。

    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

    对于少数官阶较高的职位,则由丞相府进行特别任命,这种方式被称为“堂除”。

    如此一来,可以更好地选拔出那些德才兼备、经验丰富的高级人才担任关键岗位。

    这些任官原则的实施,无疑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

    首先,它显着提高了行政效率,让各级政府部门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转。

    其次,由于选拔过程的严谨性,大大降低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几率,保障了政治环境的清明公正。

    而且朝廷还充分发挥因地制宜的举措,将国内的县级区划按照地域差别、辖区大小、人口和财政收入多少、军事防御和司法事务管理的难易程度等,分为十个等级。

    不同级别的县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各不相同。

    因此,针对其所任命的长官,所要求的条件和给予的待遇自然也就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像长安、雒阳、成都这类重要地区的县令一职,往往需要高配。

    通常情况下,都是安排挂职中央两千石的高官前往担任当地知县。

    挂中央官职,是为了表示朝廷对县级长官的重视,提高县官的行政地位,增加其事权。

    不过目前这样的操作还只是刘禅偶尔为之的特例,并没有直接全面铺开完全建立京朝官带着中央机构职事官本阶官出任知县的制度。

    他没有采取一步到位的做法,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如财政、官职设置、科举士人数量等。

    总之,这件事需要小火慢炖。

    除此之外,刘禅更是巧妙地在不知不觉间营造出一种氛围和趋势。

    便是将担任县级长官一职视为朝廷官员得以升迁的必经之道。

    就拿此前的例子来说吧,刘禅曾经派遣关平和张苞去分别担任知县。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与成长,如今这两人已经摇身一变,分别担任征虏将军、讨虏将军奉命出征去了。

    而在他们之后,李遗和向宠顺利地接替了关平和张苞空出来的知县之位。

    而且他们几人实际上都属于在中央挂职后前往地方任职的情况。喜欢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请大家收藏:

第757章 中央集权(中)[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