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后一直在种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6章 新政深化,薪火相传[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一点文学]https://m.1dwx.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空间的巨变给了杨明汐无穷的动力。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那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开辟出“育才田”,开始培育本土化良种。

    nbsp她选取了江南本地常见的稻种、粟种,用灵泉溪水浸泡,在不同的地块、不同的时间流速下进行试验,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nbsp梅亭州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

    nbsp“东家,您看这株稻子,穗子比普通的大,但杆子有点软,怕是容易倒伏。”梅亭州蹲在试验田边,手里捏着一株稻穗,眉头紧锁。

    nbsp他跟着杨明汐学了十多年农技,对作物的习性了如指掌,提出的意见往往切中要害。

    nbsp杨明汐仔细观察着:“你说得对。把它和那株抗倒伏的杂交试试,看看能不能结合两者的优点。”

    nbsp梅亭州立刻应下,熟练地进行人工授粉。他的动作精准而轻柔,完全看不出是个出身护卫的汉子。

    nbsp除了培育良种,杨明汐还根据“知微璧”上的记载,结合江南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精细的田间管理技术:如何根据土壤酸碱度施肥,如何根据天气预测防治病虫害,如何轮作才能保持地力......

    nbsp她让梅亭州挑选了二十户分到田地的农户作为“示范户”,由梅亭州和守卫队里懂农技的弟兄亲自指导,把这些技术落到实处。

    nbsp李家庄的李老汉就是示范户之一。

    nbsp他家分到的三亩地曾被人恶意翻毁,如今在梅亭州的指导下,种上了杨明汐新培育的抗涝稻种,长势喜人。

    nbsp“梅队长,您说的这个39;轮作39;,真的这么管用?”李老汉看着梅亭州在田埂边插上标记,有些将信将疑。

    nbsp“李伯,您就信我吧。”梅亭州笑着说,“这季种水稻,收了之后种豆类,豆类能把地里的养分攒起来,明年再种水稻,保准比今年还高产!”

    nbsp他指着旁边一块地,“您看那边,张大哥家就是这么种的,豆子长得多好!”

    nbsp李老汉看着自家绿油油的稻田,又看看张家地里饱满的豆荚,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好,好!听你们的准没错!”

    nbsp杨家种苗铺也进行了升级。

    nbsp除了提供各种催芽良种,还专门开辟了一个角落,摆放着杨明汐绘制的农具改良图和简易的农技小册子。

    nbsp梅亭州和弟兄们轮流在这里值班,解答村民的疑问。

    nbsp“这曲辕犁真的省力?”一个村民拿着小册子,指着上面的图样问。

    nbsp“不光省力,还能深耕。”梅亭州拿起一个缩小的木模演示,“您看,这辕是弯的,转弯方便,妇女老人都能拉动。我们已经让铁匠铺照着做了,很快就能买到。”

    nbsp村民们围着木模,啧啧称奇。

    nbsp种苗铺不再只是卖种子的地方,成了传播新知识、新技能的小课堂。

    nbsp与此同时,陆锦棠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均田令的深化。

    nbsp他总结了江南试点的经验,写成《江南均田试行录》,详细记录了清查田亩的方法、化解分田矛盾的技巧、应对豪强阻挠的策略。

    nbsp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全国均田与垦荒推行方略》,准备秋收后呈给皇帝。

    nbsp“阿汐,你看这个。”陆锦棠拿着一叠新印制的“田凭”走进来,上面不仅有官府的印鉴,还有详细的土地位置、面积、

第136章 新政深化,薪火相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